川旅新闻网讯(通讯员 彭毅秦)近日,我校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丁捷教授团队在食品科学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认可。团队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2022年影响因子:8.8)的研究论文《负载百里香酚-β-环糊精微胶囊的魔芋葡甘聚糖/低酰基结冷胶可食用涂层对采后蓝莓保鲜效果研究》(《Effects of konjac glucan-nan/low-acyl gellan edible coatings loaded thymol-β-cyclodextrin microcapsules on postharvest blueberry》),成功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这标志着该研究成果在其领域内具有显著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关注度。


创新技术:智能缓释涂层引领保鲜革命
蓝莓因其高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而广受欢迎,但其采后极易腐烂变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丁捷教授团队针对这一产业痛点,创造性地开发了一种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与低酰基结冷胶(low-acyl gellan gum)复合构建基础可食用涂层,将天然抗菌活性成分百里香酚(thymol)包封于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微胶囊中,并负载于上述复合涂层内。复合涂层与微胶囊技术协同作用,在蓝莓表面形成一层物理屏障,有效阻隔氧气、水分流失及微生物侵染,同时持续释放抗菌因子抑制腐败菌生长。
显著成效:产业应用前景广阔
该技术对蓝莓保鲜效果极为显著,产业应用前景广阔。将蓝莓在适宜条件下的保鲜期成功延长至40天以上。显著降低蓝莓采后腐烂和品质劣变,采后损失率降低30%以上。技术基于天然可食材料,具有安全、环保、可降解的优势,符合现代食品工业绿色、健康的发展趋势。
成果转化:专利护航,服务地方
目前,这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为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该技术已在我国西南地区开展示范应用,为当地蓝莓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减少产后损失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展现出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食品化学》是国际食品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顶级期刊之一,专注于发表食品化学、生物化学、营养学及相关分析技术方面具有创新性和重要原创性的高质量研究论文,在学界享有盛誉。丁捷教授团队此项成果的入选,彰显了我校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与贮藏领域的创新活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是学校坚持高水平科研、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