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简介
人工智能学院(文旅融合与数智制造产业学院、旅游装备研究院)立足四川和西部地区,服务于数智文旅产业发展及地方经济建设,以“智启文旅,勇攀高峰”为发展导向,深刻把握新时代新质生产力内涵,依托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以学校获批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优先培育类)”为契机,积极推进面向大文化和旅游行业的“电子信息(数智文旅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聚焦“文旅+科技+智能”深度融合发展,致力于创新学科专业建设路径,推动交叉融合,形成具有智慧文旅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和课程体系。
二、学院荣誉:
近五年,学院主持省级教育改革及创新项目6项,承担教育部‘协同育人’及就业促进项目近40项;建有特色课程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教师获省级各类赛课奖6人次,省级高等学校创新性实验项目1个,省高阶课程1门,智慧文旅省级校外实践基地1个,各类校级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0余项,出版教材10余部,连续承办四川省大学生智慧文旅创新创作大赛。“智慧文旅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优秀典型案例;共同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三、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师62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专任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称17人,博士学位教师(含在读)28人,硕博学位教师占比达98%;学院拥有双师双能型教师28人,高层次引进人才1人,四川省各类人才6人,四川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文化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入选教师2名。
四、特色实验室及科研平台
学院建有“文旅数智制造创新示范基地”四川省第二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1个,山地旅游安全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文旅数智制造省级虚拟教研室1个,四川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川藏智慧旅游工程)、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省级工程中心2个科研平台及智慧旅游技术应用创新实验教学中心1个、目前正在筹建省级资源共享平台1个,孵化省科研创新平台2个,先后与中铁二院、四川旅投、四川数字交通、5A黄龙景区、5A四姑娘山景区、4A达古冰川等10多个事企业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共建校企实践教学基地。
五、优秀科研成果
学院现有科研创新团队7个,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级项目20余项,厅级项目近50项,企业横向项目24项,近两年累计到账经费1000多万元;发表科研学术论文225篇,其中在IEEE tra.,Information Sciences等SCI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署名学校的ESI论文9篇,被SCI他引达1000次,获得有效授权发明专利11项,相关成果已在四川文旅信息发展、4A/5A景区信息建设、自驾游保障体系、数字乡村、农旅产业联合体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六、学院专业介绍
1、数字媒体技术(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选考科目:物理+化学
就业方向:覆盖IT技术开发、文旅数字化、文化创意与传媒、在线教育、文化娱乐等领域,可从事软件开发、智慧旅游、游戏开发、虚拟现实、影视动画类、文化传播等产品设计与服务等工作。
2、智能装备与系统(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选考科目物理+化学
就业方向:学生具备坚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和工程基础知识,掌握智能装备与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够在智慧旅游、智能制造、智能检测与仪表、机器人及其它智能装备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设备生产、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3、人工智能(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选考科目:物理+化学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够从事智能推荐系统、智能软件开发、人工智能服务与应用、情感分析和无人驾驶等信息技术类工作。
4、软件工程(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选考科目:物理+化学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任职于IT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软件开发(含移动应用/AI方向)、软件测试、系统运维、数据分析、技术支持和项目管理等岗位,在互联网、智慧文旅等领域就业率持续保持96%以上。
5、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选考科目:物理+化学
就业方向:毕业主要在建筑设计院所、监理公司、装修设计公司、工程建设单位、智慧城市建设单位等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工程设计、安全防范系统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设计、电气工程预决算、建筑工程招投标、电气施工与管理、智能设备的维护与调试、智能楼宇管理、酒店工程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出国深造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等工作。
七、学院优秀师资介绍
罗晓东副院长,教授,四川大学电子与信息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智慧旅游、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工作期间获得校级优秀教师4次、四川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十佳技术能手”称号、四川省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带领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得全国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四川省应急厅安全专家。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中科院分区)一区3篇、二区2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主要参与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共计6项。
李源成都理工大学博士,副教授,物联网工程师。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省市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SCI论文1篇,中文核心论文3篇。曾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四川选拔赛电子技术项目“优秀指导教师”,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四川赛区)“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吴鹏四川大学博士,讲师,中共党员,“川旅学术菁英”。目前发表SCI核心论文1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授权3项);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组建了虚拟现实与信息安全科研团队以及虚拟现实教学团队;作为主研人员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
赖月群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讲师,中共党员。近年来,在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篇,发表国际会议论文4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1篇,2区top期刊一篇;参与撰写专著1本,申请发明专利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
杨彦彬,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研系统集成领域。通过组织调研及校企对接服务企业20余家,完成横向合作项目10余项,累计合作经费超千万元;主持/参与纵向科研项目21项(国家级1项、省级10项、市级10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篇。2016年起连续担任四川省科技厅科技项目及奖励评审专家,2019年入选四川省电子学会电子测量与仪器专委会委员及四川省人社厅专家服务团专家,现受聘为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客座教授。
温佐承副教授,四川大学硕士,万象城平台首届教学之星。曾于华为担任软件工程师期间,参与中国移动、埃及电信、也门电信、印尼等跨国通信企业核心系统开发,完成多个工业级项目交付;从事教育工作后持续深耕技术创新,自主开发多个人软件项目推进学院信息化建设,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5篇,获授5项软件著作权。
李金凤四川大学博士,讲师,中共党员。主要研究方向:图像处理,航天器微波技术。近年来,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军委科技委基础加强重点项目、国防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篇。
杨成立四川大学博士,讲师,曾就职于华为、百度等国内领先人工智能企业。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神经信息感认知、多模态表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持计划项目,已发表SCI论文2篇,EI论文2篇,获得发明专利5项。
八、学院优秀毕业生/校友介绍
1、校友姓名:彭小军
毕业专业年级:人工智能学院(文旅融合与数智制造产业学院、旅游装备研究院)电子商务专业2004级
毕业后主要荣誉:彭小军在毕业之后便深耕专注实体连锁领域,打造出联合一百的6000余人的营销管理团队。联合一百连续多年被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评为“守合同重信用”重点企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评为“中国连锁TOP100”企业;先后获得“质量诚信典范企业”、“质量诚信标杆企业”、“质量特别贡献奖”、“质量管理创新奖”、“推动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等荣誉,先后受到CCTV,四川卫视、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日本新泻报、四川新闻网等媒体报道。
现任职务:担任四川今越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四川汇卡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上海颂亦技术服务中心等公司法定代表人,担任四川今越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网优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四川联合一百酒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公司股东,担任四川今越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四川汇卡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汇卡征信服务(深圳)有限公司等公司高管。
2校友姓名:蔡文杰
毕业专业年级:人工智能学院(文旅融合与数智制造产业学院、旅游装备研究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012级
毕业后主要荣誉:目前正在中科大云计算实验室课题组从事在网计算及医学影像分析的跨学科博士课题研究工作。其在导师指导下,带领实验室课题组硕士研究生参与课题组与华为研究所的合作课题研究,作为课题组主研完成了从课题立项到结题的全部流程,发表多篇论文。
现任职务:任教于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正于中国科技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
3.学生姓名:黄琴
毕业专业年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14级
在校期间突出事迹:获国家奖学金及各类奖学金、省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标兵等校级以上荣峇10余项,获省级及以上竞赛奖项10余项。
毕业去向: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人民政府
4.学生姓名:李琪琪
毕业专业年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14级
在校期间突出事迹:获优秀奖学金一等奖及各类奖学金、三好学生等校级以上荣峇10余项,获省级及以上竞赛奖项10余项。
毕业去向: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行金融科技部
岗位方向:金融应用系统研发岗
九、2025年招生计划
十、学院咨询方式
本科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智能装备与系统、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中法合作办学)
咨询电话:028-84825063
联系老师:吴老师(数字媒体技术)(15883802386)
杨老师(智能装备与系统)(13550202607)
李老师(人工智能)(18780176523)
朱老师(软件工程)(18782985126)
杨老师(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中法合作办学))(13608056229)
冉老师(15882206013)
邮箱:453325290@qq.com
Q Q群:89441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