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研究中心简介
成都绿色低碳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22年11月由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牌成立,是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战略部署的重要科研平台。中心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核心使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成都及西南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议题,致力于为个人、企业、政府等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与研究服务。依托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中心在绿色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金融等领域开展系统性研究,助力区域可持续发展。
作为连接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的桥梁,中心始终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理论研究+实践应用+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创新培养体系。中心通过承接各级科研课题,组织撰写咨询报告,出版高水平社科研究成果,为学生搭建了参与前沿课题、接触行业动态、提升实践能力的优质平台。同时,中心注重与政府、企业、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定期举办学术论坛、行业研讨会及社会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交流与职业发展机会。
无论你的研究兴趣是绿色经济政策、低碳产品市场,还是可持续发展治理,中心都将为你量身定制成长计划,助力你在“双碳”时代背景下成长为具有全球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梦想起航的舞台——让我们携手为绿色未来注入青春力量!
二、研究方向介绍
绿色经济研究方向
绿色经济是一种以“效率、和谐、持续”为核心目标的新型经济形态,强调通过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推动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绿色经济的研究聚焦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型路径,探索绿色GDP核算、绿色技术创新及政策设计,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例如,四川遂宁作为全球首个“绿色经济示范城市”,通过“结构增长+绿色经济”模式,为区域经济绿色化提供了实践范本。
绿色金融研究方向
绿色金融是金融业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创新实践,其核心在于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金融等工具引导资金流向低碳技术和环保产业。政策层面,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绿色金融的政策框架,而2025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深化应用进一步强化了对绿色经济的支持。研究重点包括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设计(如ESG投资、绿色保险)、环境风险评估模型的优化,以及绿色金融与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的融合路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绿色金融旨在构建覆盖投融资、风险管理和服务创新的绿色金融体系,为“双碳”目标提供金融支撑。
绿色供应链研究方向
绿色供应链管理以全链条环境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绿色采购、生产、物流及废弃物处理等环节的协同优化,降低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其研究涵盖绿色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如物联网、大数据在环境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跨界合作模式(如生态合作伙伴与供应链协同平台的构建),以及绿色金融对供应链绿色化的赋能作用。2025年供应链数字化协同趋势下,绿色供应链研究进一步聚焦于智能化管理(如预测性维护与动态优化)、网络化协同(如上下游资源共享)及国际标准对接(如绿色认证与碳足迹追踪)。典型案例显示,制造业通过绿色供应链改革可显著提升ESG表现,而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结合将推动绿色供应链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新高地。
三、建设情况简介
研究团队建设
成都绿色低碳研究中心汇聚了一支高水平、专业化、跨学科的科研团队,现有专兼职科研人员共35人,其中博士学历人员达31人,占比超过85%,充分体现了中心对学术深度与研究能力的高度重视。团队中正高级职称人员14人(占比35%),副高级职称人员10人,正副高级职称人员合计24人(占比60%以上),形成了由资深专家领衔、中青年骨干支撑的阶梯式人才结构。团队成员涵盖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学、金融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议题开展多维度、系统性研究。
研究力量建设
成都绿色低碳研究中心依托高水平、跨学科的科研团队,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形成了系统性研究成果。团队围绕绿色经济、绿色金融、绿色供应链等核心议题,承担了多项科研课题,探索低碳转型路径与政策工具创新,为区域绿色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心成员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推动绿色发展理念与方法论的理论深化,助力前沿学科建设。同时,中心充分发挥智库功能,聚焦地方政府、企业及行业的实际需求,撰写了多份政策咨询报告,积极为“双碳”战略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



